中新社東西問》西方爲何沒有春聯?(文龍傑)
2019年1月,湖南長沙石燕湖玻璃橋上貼滿了春聯,兩名外籍遊客在玻璃橋上學習寫春聯。(圖/中新社)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即指春聯。衆所周知,貼春聯是迎接和慶祝春節的最重要習俗之一。西方爲何沒有春聯?答案顯然不是西方不過春節。或許這樣問更確切:春聯爲何產生於中國?答案似應從歷史與文化根源尋。
仙木紅紙:從桃符到春聯
據考,春聯起源於桃符,即周代掛在門上的兩塊長方形桃木板,上或畫或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以辟邪。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唐,「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十國時開始在桃符上題寫聯語。據有關研究,孟昶手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接續至宋代,春聯逐漸成爲風尚,出現了王安石筆下「千門萬戶」「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情景,且隨着紙張普及,桃木板漸改爲顏色相仿的紙張。
「桃符」真正稱爲「春聯」是明代。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清代《燕京歲時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明清至今,貼春聯成爲不可或缺的春節習俗。
文字崇拜:天地聖人之意
中文豎排,外文橫排,這是西方無春聯的形式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文字觀。
無論最初的桃符辟邪,還是延續至今的辭舊迎新、祈福納吉,春聯的內容始終圍繞着趨吉避凶,這是中國文字崇拜傳統的變體。
在中國,文字一直擁有特殊的文化和精神內涵,而非簡單似西方認爲的書寫符號系統。作爲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漢字與「意」直接發生關係。中國古代認爲,漢字是由超凡之神所造,筆畫與結構所組成的字「形」就是「道」與「天地聖人之意」的具象,擁有靈性、神力和祈福禳災功能,例如道家的符菉文化。《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出現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隨着歷史發展,確立了「士農工商」的社會秩序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尊重文化的因素又揉進了文字崇拜的傳統。既有文化精英支持,又匯聚了普羅大衆的信仰,文字崇拜被各個階層所接受和重視,成爲中國文化的重要一脈。
文字崇拜甚至催生出了中國獨特的惜字傳統,有「隻字必惜,貴之根也」之說,在今天的臺灣還能見到專爲惜字而設的送紙灰入海儀式「恭送聖蹟」,遍佈大陸各地用於焚化帶字紙張的惜字塔、文昌塔、文峰塔、惜字樓等遺蹟也是明證。
正是源於對文字的特殊崇拜,在慶祝中華民族百節之首的春節時,第一件事就是貼春聯:家家戶戶都在紅紙上用文字寫下對新年的美好願望,從畜興谷豐、財源廣進、萬事如意到國富民強、盛世輝煌、河山錦繡,不一而足。
而文字崇拜在西方雖並非絕無,但的確難言昌達。這是因爲西方表音文字與「意」無直接聯繫,只是對言語聲音的記錄,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口語是心靈的經驗的符號,而文字則是口語的符號」。因此,西方更重視言語,《新約》第一句「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中的「道」,英文譯本用的是「Word」。
因此,如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所說,文字作爲揭示事物超現象含義的最有力的工具源自伏羲、神農先後的發明,「在中國,這一崇高化涉及所有書寫。書寫被推至未見於任何其他文化的高度」。套用汪德邁的話,在西方,被崇高化的則是言語,故德里達認爲西方哲學文化傳統之一是「語音中心主義」。此類言語崇拜產生的則是發達的咒語文化。
《美股》消息面:美官方关注7国货币动向;美6月消费者信心大增
2022年1月,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汪洞鄉,一名書法愛好者正寫春聯。(圖/中新社)
陰陽平仄:秩序的美學與哲學
桃符辟邪、文字崇拜促成了貼春聯習俗的出現,但其廣泛傳播與接受則得益於獨有的對仗美學形式和所承載的陰陽哲學內涵。
春聯文字用對偶語句,所謂「對仗之文學也」,上下聯的語句按照字音平仄和字義虛實對應,在形式上和意義上創造出整齊勻稱之美,是漢語作爲表意文字的特有藝術手段。其他語言雖也有對稱表現手法,但多僅限於「音」。
在中國的文學傳統中,「文之爲德也大矣」,書寫從來不是簡單的技巧,而是載道之體。以劉勰爲代表的「大文學觀」認爲,中國的文學創作不是主體對客體的描摹與認識,而是自我與宇宙交融產生的「神思」,即「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
通過神思,「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以載「自然之道」,在這種天人合一哲學觀的指導下,中國的書寫和文學都被認爲是宇宙萬物秩序的一種體現,即「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對仗形式之所以爲中國獨有,即源於「太極生陰陽兩儀」的宇宙觀和思想觀。如劉勰指出的「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易傳》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荀子指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黃老帛書》則稱「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陰有陽」。
這種宇宙秩序觀廣泛地浸潤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認識和實踐中,從政治秩序、禮制、文學,到建築、器物、衣冠,可謂無所不在、無遠弗屆,而其重要特徵就是對「兩」「對」「中正」「對稱」「好事成雙」「四平八穩」等形式的推崇。
根據功能主義觀點,一種習俗只有在滿足人類生物、社會需要時才能存留和傳播。「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平平仄仄吟詠而出的韻律美學爲節日更添愉悅體驗,爲普羅大衆廣泛接受。宇宙秩序觀則賦予春聯「精魄」,令其得以延續至今,也是一度遠傳至日本、韓國、越南等地的哲學支撐。
「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評古涵今。」當然,今天的春聯又有了新的涵義,作爲集楹聯、書法、春節文化符號於一體的中華文化集大成者,毫無疑問堪爲展現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絕佳名片。2006年,楹聯習俗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在華語世界乃至全球範圍內的傳播於弘揚中華文化有重大價值。
(本文來源:中新社「東西問」專欄,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新聞新聞